北京外国语大学课程研修班项目2025年春季新增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方向)。
本专业依托北外的外国语言文学A+学科优势和丰富的国际资源,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为授课主体,采取“以中为主,中外互通”的融合性教学方式,围绕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等核心议题,开设集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实践于一体的特色课程,培养具有复合型、国际化优势的中文人才。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等。
课程介绍
文学研究方向必修课
1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
本课程从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三种研究方法入手,带领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流派的经典理论文章,培养学生的学术史概念和方法论意识。主要研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和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同研究路径的代表性论文论著,并结合中外文学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
2现当代文学名作研读
本课程分析研究重要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呐喊》《彷徨》、老舍的《骆驼祥子》、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传奇》、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汪曾祺的《受戒》、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灵与肉》、莫言的《红高粱》、王朔的《顽主》、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毕飞宇的《玉米》、马金莲的《长河》等。
3现当代经典作家研究
本课程从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深入研讨。内容包括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学主张、创作实践、作品意涵、与时代的关系、与其他作家的比较、文学史地位等。同时将学术界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文章和前沿性研究成果纳入课程的学习和研读,尝试做到在资料搜集和占有上的“竭泽而渔”,达到对作家类似“知识考古”式的分析和研究。本课程尝试做到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结合,促使学生掌握现当代作家研究的方法、作家论的写作,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学术积累和学术训练。
4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以文化研究的理论为中心,侧重方法论的学习,尝试开阔学生的研究思路,以分析性的眼光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领域议题,包括介绍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议题,运用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法,围绕上海文学和文化,讨论20世纪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发展。
5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研究
本课程从历史事实出发,一方面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紧密联系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并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的基本内容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主要讲授“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进程,阐明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内在的兴衰规律和影响。
课程介绍
文学研究方向选修课
1女性主义理论与文学批评
本课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及其经典著作进行介绍和讨论,并选取与文学批评相关的理论文本进行研读和分析,再以之运用到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相关的文学文本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当中。内容包括女性从属地位的形成、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建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分歧,身体理论、性别与政治、性别与传媒等专题学习和探讨。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女性主义的理论思维和批评视野,学会运用其观点观察文学现象,并展开对文学中性别意识、性别表达形式等问题的研究,形成对现有知识体系、知识建构的自觉反思和批判。
2现当代文学与媒介
本课程重点对文学媒介、文学标准和文学体制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和深入解读。主要内容侧重于传统主流文学生产机制、现实主义困境、80后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内部机制,在对它们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深度解析它们之间对抗、博弈的关系。课程通过对文学与媒介的理论介绍、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实践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有清晰可感的认知,掌握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流行文学的批评方法。
3现代文类研究
本课程从文类角度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内容涉及西方文类理论、中国传统文章体裁之学的差异,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类转型和演变。在对文学作品类型的考察方面侧重于从结构、风格、功能入手,在个案研究方面侧重“民族形式诗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文类理论和文类批评有所了解,对中国现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诗学特征以及个案研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认识,启发学生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找到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的研究选题。
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读
本课程以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和新近出版史料为研读对象,培养学生运用文学史研究方法搜索、整理、解读文献的能力。包括五四时期的期刊研究,抗战时期的日记研究和20世纪中国的影音图像资料的研究。
5现代中国研究专书选读
本课程以有关现代中国研究的经典著作和新锐作品为中心,培养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学习经典论著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本课程以文学现代性为核心议题,选读20世纪80年代至今海内外有关现代中国的重要论文、论著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