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同时借助短视频等自媒体催生出大量“网络热梗”,即网络流行语。这些诙谐活泼的语言符号也渗透进课堂和教室,迅速在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和社交方式。
上课时,学生时不时蹦出一两句网络热梗来回应老师。老师提到一些正常词语,有时都会莫名其妙地引起学生窃窃私语甚至哄堂大笑。老师们一头雾水,可谓是“苦网络热梗久矣”!
01网络热梗=精神二手烟?
未成年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领域。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成长于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对网络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上一代。新颖独特的网络热梗极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并成为他们的社交工具和表达个性的载体。当有学生说出某个网络热梗时,周围同学往往会立刻“同频共振”,即使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含义,也依然乐在其中,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交流热情。
然而,有些网络热梗经过“病毒式”传播后泛滥成灾,内容逐渐异化,失去了原有的幽默感或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恶俗化或人身攻击的导向。这类所谓的“网络热梗”就成了“网络烂梗”。例如,“背带裤”原本是一种裤子款式,但是由于某人穿背带裤跳了一段略显尴尬的舞蹈,并被网友大范围模仿和传播,就被赋予了调侃和嘲讽的意味,演变成了一个“烂梗”,甚至有孩子因为穿了背带裤而被同学嘲笑。
网络烂梗不仅会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语言输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言输出的水平。网络烂梗如同思维的缰绳,学生如果长期接触低俗化、简单化的网络语言,难以形成丰富、准确的语言思维,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不健康的交流习惯。
同时,中小学生尚处于三观形成阶段,他们善于模仿但缺乏理性判断,对新事物往往容易“照单全收”,这更给了网络烂梗可乘之机。孩子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使用不良价值导向的语言表达,而其他被动接触网络烂梗的学生可能也无法分辨其中的不规范、不文明之处,进而无意识地跟风模仿,对三观塑造和班级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02杜绝“精神二手烟”,教师与家长协同发力!
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无限机遇,也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为教学注入了新动能,但也会让网络烂梗这种“精神二手烟”无孔不入。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也要和家长协同努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成长环境。
优化教学,德育智育双向互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引导学生语言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经典文学作品、优美诗词等,让学生感受规范语言的魅力。同时,开展多样化的语言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准确、规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减少对网络热梗的依赖。
另一方面,教师要做优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热梗。学校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而现在部分学校的德育内容固定、形式刻板,程式化的德育课程不足以跟上快速迭代的网络文化,对学生所产生的正向影响也不足以面对网络亚文化的冲击。因此,作为“数字移民”,教师既要做好“引导者”,也要当好“学习者”,要积极了解当下流行的网络热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主动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
对于那些带有低俗、不良导向的网络烂梗,教师应及时指出其不当之处,并通过灵活创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语言对个人形象和班级风气的负面影响。比如,教师可以针对网络烂梗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思考:“梗”从哪里来,为什么好笑?现在的场合适合讲这个“梗”吗?怎么表达才更是符合当下情景的句子?以此有效帮助学生精准识别网络烂梗,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以身作则,共同筑牢习惯防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也是语言习惯培养的第一道防线。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语言表达和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主动了解孩子接触的网络热梗内容,帮助他们辨别其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提升孩子的媒介素养。家长还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看优秀影视作品等方式,丰富孩子的语言输入,帮助他们形成更高质量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和家长应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在语言习惯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展亲子阅读、语言角等,增强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面对网络热梗的广泛传播,教师和家长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共同应对。家庭与学校需要携手并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规范语言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学会规范表达、理性思考,让互联网成为学生成长的有益助力,迈向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